人人可做社企 政府暫不考慮立法規管 (蘋果日報)

三間社企餐廳面對不同程度的困難和困境,反映社企面對一定的營商壓力。根據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統計,目前全港約有650間社企,主要以經營餐飲及零售業居多,此外還有醫療護理、環保回收及教育培訓等,但社企至今未有統一的定義,到底何謂社企呢?

根據中大創業研究中心於2014年進行有關「透視香港社企實況」的研究指出,「社企」既要履行社會責任,又要達致商業營運上的可持續性,但研究團隊不建議為社企定義進行立法,以免窒礙社企的創新潛力。

而「社企」一詞的出現,是因98年亞洲金融風暴,香港經歷經濟低迷、失業率高企等問題,為創造更多就業機會,政府與社福團體展開新的服務模式。自2001年起,政府推出「創業展才能」計劃,鼓勵非政府機構成立社會企業,聘用殘疾人士,創造就業和紓緩貧窮問題;其後再推出「社區投資共享基金」,讓社會團體借此基金開辦社企。到06年,政府再提倡「夥伴倡自強」社區協作計劃,協助弱勢社群自力更生。

而「創業展才能」及「夥伴倡自強」分別由社署及民政總署設立,每項申請上限分別均為300萬元,獲得資助的社企營運均受到相關政府部門監察。不過近年不少私人企業亦開始涉足社企領域,他們未有向政府申請資助,但會承諾將公司部份利潤投放到自身企業,並達到某種社會目的。

據香港社會企業總會義務司庫李玉芝表示,社企是一盤生意,以達至某種社會目的,例如提供社會所需的服務(如長者支援服務)或產品、為弱勢社群創造就業和培訓機會、保護環境、利用本身賺取的利潤資助其轄下的社會服務等。社企所得利潤主要用作再投資於本身業務,以達到既定的社會目的,而非分派給股東。

由於社企未有一套公眾認同的定義及規管,該會遂以民間組織形式為社企會員提供一個平台发聲,積極推動社企運動和開拓營商環境。該會於2013年更創出一套社企認證計劃,經過評估後,社企可獲发放認證標簽貼於店外,讓巿民憑認證作出識別,以支持社企的发展。

「做一個社企其實系幾辛苦慨事,唔系一個純商業運作,又要兼顧自己慨社會目的。」李玉芝直言,該會明白社企在營運過程中會遇到不少挑戰,故會定時開辦課程,亦會在社企和商界之間建立網絡,讓社企獲得更大的支持。

資料來源:https://hk.news.appledaily.com/breaking/realtime/article/20180909 /58662515 (蘋果日報)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