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花齊放:社企名店蛋糕曲奇搶手(明報)

【明報專訊】近年社企餐廳百花齊放,涵蓋中菜、西餐。香港社會企業總會會長吳宏增表示,香港社企項目主要孕育自上世紀60、70年代出現的庇護工場,後來发展至主打速遞、洗車的流動工作隊,及至千禧年後发展出多種社企形式,包括近20年間蓬勃起來的社企餐廳。

別以為打著關顧弱勢的旗號,社企餐廳便容易招徠生意。他觀察到,顧客不會因為崇高的社會目標而到來,存亡與否,最重要是食物的質素,其次為人流及便利度,最後才是餐廳的目標和價值。加上飲食業本是「紅海」,要在飽和的市場上分一杯羹並不容易,社企在平衡社會目的及商業利益的天秤上,容易進退失據。

 

話雖如此,本地社企亦不乏成功例子,業務涵蓋烘焙工房、餐廳、面包店、專賣店的東華三院社企iBakery是佼佼者。在120名員工中,約六成為殘疾人士。經營10年,餐飲質素有口碑,拓展出10間分店;每逢大時大節,不少人選購他們的餅食送禮。更難得是他們未有故步自封,不時與酒店、商場合作,又設網店賣餅,態度進取,多番奪得社企獎項。

去年11月於灣仔開張的iBakery Café,算是10年成果總覽。餐廳樓高兩層,從早上營運到傍晚,提供面食、沙律、小食及手沖咖啡,包括招牌的京都抹茶蛋糕、香蕉蛋糕、曲奇等。 「抹茶蛋糕沿用京都凱悅酒店早年教我們的做法,抹茶粉來自京都祇園辻利,甘苦的平衡做得剛好。」iBakery負責人陳佩珊道。試吃一口,果然茶味濃郁;再呷一口由店員Terry沖泡的Latte,回味無窮。

 

「最根源的策略是能力為本,讓同事发揮才能,這份不是hea工,他們一路有修進,技能、薪金都會上升。」陳佩珊說。像Terry本來在金鐘店工作,因為表現出色便調到灣仔新店,現在更成為店中的「大師兄」扶持後輩。而另一關鍵是他們一直強調发掘合作機會,陳佩珊說:「又要做生意,又要能力為本,單獨做好難生存。不過,合作前基本要做好自己,讓與你合作的人不是純粹幫你,而是雙贏。」

資料來源:明報副刊 https://news.mingpao.com/pns//article/20200317/s00005/1584383387128/百花齊放-社企名店蛋糕曲奇搶手